“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湖北师范学院培育学科,它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建设经费来源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学科建设和支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
为了使学科建设资金的使用达到“强化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倡导和培育以团队为主的科研方向,提升科研实力,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等目的,依据《湖北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修订稿)》的要求,特制订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育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办法。
一、每年度由学科带头人制定学科建设经费使用计划并提交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讨论通过,然后严格按照每年制定的经费使用计划执行,对于额度超过1万元的大额用款,须经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讨论决定,然后向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提交申请报告,经审核同意后方可执行。
二、由学科秘书负责学科建设经费的开支登记和报帐。报账程序为:经费使用者签字说明→学科带头人审批同意→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审查盖章→(国资处或图书馆审核登记)→研究生处审批登记→财务处报账。
三、学科建设经费的开支范围主要包括: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经费(≤15%),图书资料费(≤3%),学术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经费(≤25%),科研资助经费(≤40%),日常管理活动经费(≤17%)等。其中:
1.学术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经费:主要用于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训、主办学术沙龙、主办学术会议或参加学术会议、聘请专家作学术讲座等费用;
2.科研资助经费:每年学科建设经费的40%以科研奖励的形式资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奖励金额由“每年的奖励总经费/每年获奖励的分数”来决定(最高20元/每分),奖励的范围主要是指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相关方向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的专利、鉴定的项目以及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等,按照湖师发[2010]50号文件精神,制定奖励分数:
(1)如果填写国家级项目申请书并通过受理,计40分;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计300分,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省级创新团队项目计200分,承担教育厅科研项目计150分,承担市级科研项目计80分,承担校级创新团队项目计60分;上述各类项目中的指导性项目按1/2计分;
(2)横向项目按照到账经费计分,到账3万元计150分,到账6万元计200分,以此类推,经费每增加3万元,增加50分计分,最高300分为限;
(3)指导研究生立项研究,计50分;
(4)学术论文的申请者必须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并且署名为“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奖励标准为:被SCI收录计150分,被EI收录或SCI扩展版收录计100分,在外文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计40分,每篇论文的奖励按最高标准执行,不重复计分;
(5)专利申请人是“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而经国家专利局授权的专利,发明专利计300分,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分别计200分,外观设计专利计100分;
(6)第一完成单位是“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而鉴定的项目,通过省级及以上鉴定,鉴定结论是国际领先计500分,鉴定结论是国际先进计400分,鉴定结论是国内领先计300分,鉴定结论是国内先进计200分;通过地、厅级鉴定,鉴定结论是国际领先计400分,鉴定结论是国际先进计300分,鉴定结论是国内领先计200分,鉴定结论是国内先进计100分;
(7)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而发表的学术论文,如果学生为第一作者,教师为第二作者,则教师视同第一作者参与奖励;3.日常管理活动经费:主要用于学科对外宣传和联络,以及与学科建设相关的申报、论证、评审、材料打印,以及学科组成员从事与学科相关的重要活动的补助等。
四、凡符合上述学科建设经费使用要求,须由经费使用者向学科秘书提出申请,并提交讲座登记表、论文复印件、项目鉴定证书复印件等必要的材料,然后按照第二条规定执行办理。
五、本管理办法从2012年开始执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自1996年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招生以来,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学院开始与湖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7年开始,依托应用数学专业开始“控制论与智能系统”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010年分别依托数学、光学工程一级学科获得了“信息计算与智能系统”、“网络与光通信技术”两个硕士授权点。学院在该一级学科中形成了移动计算与智能优化、系统结构与集成、网络与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智能识别与人机交互以及传感器网络及应用等6个优势研究方向:
移动计算与智能优化:本学科方向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计算理论为基础,以无线移动Ad 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以及各种智能优化方法在网络路由协议和算法中的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该方向的研究过程中,集结了包括2名教授和2名博士、多名硕士研究队伍,建立了良好的研究平台,特别是在无线网络的QoS路由技术以及智能优化等研究方向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团队成员多次参加在香港、台湾以及欧洲等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在《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计算机学报》等刊物以及IEEE WICOM、APSCC、SPND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近30篇。
系统结构与集成:本研究方向多年在面向过程的“多机”与“多处理机”系统设计与实现方面进行了序列应用研究,完成了医学检验、邮件处理、多样品分析、复杂线路侦错等并行处理系统研发及产业开发,实现了一批并行处理专用系统,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和专利授权多项,完成省级以上项目鉴定9项,其中三项被中国科技成果大全收录。本方向带头人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其学科队伍结构优化,研究方向特色鲜明,且基本条件优良。
网络与信息安全:本方向主要研究下一代互联网、互联网体系结构、路由与交换技术、服务质量控制机制、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高性能网络设备、网络测试(量)与性能评价等。本方向是学校立项建设多年的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和重点资助的创新团队方向,近年来,本方向集结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博士和教授,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曾先后承担和完成了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重大科研项目、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等多项;先后主持和参与了黄石市政府信息网、黄石市工商局网络信息系统、黄石市民政局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工作。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嵌入式系统的集成开发环境、计算机工程方法、编程语言等软件方面内容;是一种软、硬件相结合并且所涉及的软、硬件有密切相关的研究,特别注重实际应用的研究。近年来,该方向拥有2名教授、3名副教授和多名年青教师组成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在嵌入式加密研究、嵌入式系统应用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完成了多项省级项目,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40多篇,其中被EI收录多篇。
智能识别与人机交互: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感知模型、人体多感知模式识别(语音识别、手写识别、姿势识别、表情识别、眼动跟踪)、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触觉感知与表示、多模态通道信息融合、高性能视觉和听觉处理平台、并行的非精确的数据模型的建立等人与计算机之间交流信息的智能系统与接口技术。本方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稳定的科学研究团队,具有良好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平台,以教授博士为学术骨干,完成了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黄石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中青年项目等近十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国际会议,并在会上作主题报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EI收录近20篇。
传感器网络及应用:本学科方向主要以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通信协议和设计与实现为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及实现技术。本学科方向经多年建设已形成了拥有多名博士、教授和研究生的学术梯队,一个校企合作建设的“物联网技术中心”,一个校级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研究所。多年来承担了省级产学研项目“基于PLC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等多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国家专利一项。
学科方向 | 人员组成 | 姓名 | 职称 | 学 历 学 位 | 出生年月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
移动计算与智能优化 | 学术带头人 | 陈年生 | 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1967.01 | 武汉理工大学 | 计算机应用 |
学术骨干 | 李国屏 | 副教授 | 大学(本科) | 1953.3 | 湖北师范学院 | 计算数学 | |
学术骨干 | 张行文 | 副教授 | 研究生(硕士) | 1965.3 | 东北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
学术骨干 | 胡白燕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81.10 | 华中科技大学 | 系统分析与集成 | |
学术骨干 | 张大亮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77.05 | 武汉理工大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
学术骨干 | 杨 怿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79.01 | 武汉大学 | 软件工程 | |
学术骨干 | 王建红 | 讲师 | 大学(本科) | 1978.11 | 湖北师范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系统结构与集成 | 学术带头人 | 汪自云 | 教授 | 大学(本科) | 1953.9 | 华中师范大学 | 物理系 |
学术骨干 | 许新山 | 副教授 | 大学(本科) | 1964.2 | 湖北大学 | 物理教育 | |
学术骨干 | 张国勇 | 副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1974.12 | 兰州大学 | 理论物理 | |
学术骨干 | 熊旭辉 | 讲师 | 研究生(博士) | 1971.2 | 华中科技大学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
学术骨干 | 李光敏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79.8 | 华中农业大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学术骨干 | 胡多勋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71.4 | 湖北大学 | 系统分析与集成 | 网络与信息安全 | 学术带头人 | 石曙东 | 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1963.3 | 华中科技大学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学术骨干 | 程永山 | 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1962.3 | 华中科技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学术骨干 | 文富荣 | 副教授 | 研究生(硕士) | 1973.7 | 湖北大学 | 系统分析与集成 | |
学术骨干 | 丁 一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80.3 | 华中科技大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学术骨干 | 谢 逸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80.7 | 湖北工业大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学术骨干 | 杨朋英 | 讲师 | 大学(本科) | 1973.11 | 武汉工业大学 | 计算机及应用 | |
学术骨干 | 付 弦 | 助教 | 大学(本科) | 1982.11 | 湖北师范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 学术带头人 | 洪家平 | 教授 | 大学(本科) | 1964.12 | 武汉化工学院 | 自动化 |
学术骨干 | 毛欲民 | 副教授 | 大学(本科) | 1964.9 | 湖北大学 | 物理教育 | |
学术骨干 | 邢 江 | 副教授 | 研究生(硕士) | 1973.11 | 华中科技大学 | 控制理论与工程 | |
学术骨干 | 黄 琳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81.1 | 华中科技大学 | 通信与信息工程 | |
学术骨干 | 黄 烜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76.4 | 武汉理工大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学术骨干 | 徐 雄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83.5 | 中南大学 | 控制理论与工程 | |
学术骨干 | 段莉莉 | 助教 | 研究生(硕士) | 1981.9 | 华中师范大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智能识别与人机交互 | 学术带头人 | 彭绪富 | 教授 | 研究生(硕士) | 1964.1 | 华中师范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学术骨干 | 童 强 | 副教授 | 研究生(硕士) | 1968.4 | 北京科学大学 | 机械电子工程 | |
学术骨干 | 黄海军 | 副教授 | 研究生(硕士) | 1967.9 | 华中师范大学 | 教育技术学 | |
学术骨干 | 曹华梁 | 讲师 | 研究生(博士) | 1972.1 | 华中科技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学术骨干 | 王 曦 | 副教授 | 大学(本科) | 1960.7 | 华中师范大学 | 数学 | |
学术骨干 | 曹杉杉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82.8 | 武汉理工大学 | 计算机软件 | |
学术骨干 | 李晓瑾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77.12 | 武汉理工大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传感器网络及应用 | 学术带头人 | 柯宗武 | 副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1968.4 | 武汉理工大学 | 计算机应用 |
学术骨干 | 董武世 | 教授 | 大学(本科) | 1954.7 | 湖北师范学院 | 物理 | |
学术骨干 | 董元和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73.2 | 湖北大学 | 系统分析与集成 | |
学术骨干 | 孙玉霞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77.12 | 湖北师范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学术骨干 | 夏端峰 | 讲师 | 研究生(硕士) | 1979.4 | 湖北师范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学术骨干 | 陈洁洁 | 助教 | 研究生(硕士) | 1982.11 | 中南大学 | 计算机应用 | |
学术骨干 | 童 钰 | 助教 | 大学(本科) | 1977.11 | 湖北师范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学科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代表着学校的实力、特色和水平,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教学、科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对提升办学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院发展关系重大,它对学术梯队、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建设,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院跨越式发展,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2015年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㈠基本情况
1.学科点情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自1996年开始本科招生以来,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院现有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及应用”专科专业、以及隶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是校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校级品牌专业。自2007年开始,依托应用数学专业开始“智能控制理论”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011年开始分别依托数学、光学工程一级学科获得了“信息计算与智能系统”、“网络与光通信技术”两个硕士授权点。
2.人才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不仅承担两个本科专业和一个专科专业的专业教学任务,而且要承担全校所有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所有专业均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与网络技术”),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系、通信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系、计算中心、实验教学部五个教学系部。现有在校学生800多人(包括文理学院),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近500人,通信工程专业200多人,计算机及应用专科近200人。近年来,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着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有专长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3.师资队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人数53人;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3.8%;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教师7人,占专任教师的14.6%,硕士生指导教师11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
4.科学研究近五年来,在高学历搞职称教师的带动下,学院科研工作更具活力,学术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应用、嵌入式系统、算法分析与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等多个科研方向,有1个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和2个湖北师范学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了物联网技术中心、电子信息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计算机网络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校级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8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35篇。
5.教学与科研设备
“十一五”期间,学院针对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加大了设备的投入,建立了三个公共课教学的大型计算机实验室;针对通信工程专业新建了光纤通信实验室;科研设备投入上,主要建立了两个团队科研工作室和一个物联网技术中心。㈡学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学校飞速发展的五年,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由于学科专业特点的限制,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更严峻的形势。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面临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产业行业需求”的问题,面临突出特色发展的新课题。在全国1908所高校中,本科高校740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普通本科办学点已有700多个,在校生达到45万人,占工科本科生总人数的11.7%(2009年统计数据);在如此大规模情况下,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如何面临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特色办学是我们需要思考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学科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有: 没有生成高水平的学术团队; 学科研究特色不鲜明,研究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和优化; 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没有获得突破; 国家级项目和课题没有获得突破; 真正能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能突出特色的科研平台亟待建设; 具有影响的高级别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的论文数量不多; 学科建设需要的设备和经费投入不足; 对外合作和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十二•五”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核心,以提高科研层次、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立足湖北,面向全国,重点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和软件工程方向),大力扶持通信工程专业,力争申请突破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为实现“创建品牌,特色鲜明”的奋斗目标,建立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地位的计算机学院奠定坚定的学科基础。
三、“十二•五”学科建设的目标㈠总体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有效激励和适当约束为机制,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中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地位、特色鲜明的计算机学院。“十二•五”期间,学院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立足于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达到省内同等院校领先水平,通信工程学科达到省内同等院校较好水平。”力争在2015年形成一套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和软件工程方向)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有较为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和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体系,三年内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学科,力争在“十二•五”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力争建成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省级工程实训中心。㈡具体指标1.学科点建设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建设重点,兼顾通信工程学科的建设。以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工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突破口,通过今后五年的建设,争取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学科,力争通信工程专业成为学校品牌专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2.学科平台建设以“物联网技术中心”和“北大软件实训基地”为学科平台建设的基础,努力在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队伍等方向储备力量,整合资源,广泛借用相关企业的科研力量和科研环境,力争将“物联网技术中心”建设成为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以“北大软件实训基地”为基本模式,建立起一批既能带动学生能力培养同时又能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实训基地,形成以软件工程为主要方向的实验实训中心。3.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学院将力争建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具体为:力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引进“磁湖学者”2人、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引进博士研究生10-14人,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20-25人,教授10-12人,建立3-4个研究方向明确、人员稳定、竞争力强的学术团队。4.科学研究学院将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凝聚和优化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国家级项目的突破,要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上,横向科研项目要达到10项,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力争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的突破,申请软件著作权和专利达到5项以上;力争在本学科一级刊物和国际知名的学术会议上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10篇以上;力争建设1-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5.人才培养在“十二五”期间,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300人,其中本科生1200人,硕士研究生100人。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导师制”、“课题研究”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力保每年本科生的就业率在90%以上。6.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将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与到教改活动中。通过努力建设,力争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达到5项,实现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实现省级精品课程达2们以上,力争培养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同时,在学生培养中,加强工程技能和实验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改革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方法,实施企校联合指导实验等方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5-10个校内外稳定的实训中心。7.校企合作与对外交流作为应用型工科专业,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实施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对外交流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关键。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立足黄石、面向全省,扩大与IT行业大公司、大企业的联合,在科学研究、学生培养上开展实质性、深度的合作,力争建立3-5个固定的校企合作基地;同时,注重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相关学术团体的联系,加强学术交流,力争举办2次高水平的国内学术会议、1次国际学术会议。
四、“十二五”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措施学科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离不开一定的组织保障。要求实施“一把手工程”,学院党政领导亲自挂帅,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建设,协调管理学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学科方向建设实施学科带头人的责任人制度,按学科方向进行立项管理,项目负责人与学院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计划的落实和实施。(二)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按照学科、专业发展要求,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稳定人才,逐步形成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机制;通过培养和引进,实现师资队伍结构调整,优化学历、职称结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在人才引进时,注重不同学科、不同学科方向的选择,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察;对于青年教师,鼓励其报考博士,这样既可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同时可以提高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打造高质量的学术团队。(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学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设备的投入,在学校资金非常困难的前提下,学院将通过校企联合、项目合作、大项目的申报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学、科研基本条件建设。合理利用现有的师资资源、设备资源以及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外资源,确保学科建设的资源需求。(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加强老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建设,为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六)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科研上水平。建立完善的科研奖励和成果公示制度,鼓励和督促教师重视科研,加大奖励力度,特别是对国家级项目、重大横向课题、创新团队、省部级获奖、高质量的论文等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教师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面向生产实际开展科研。(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管理队伍建设。学院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力争形成一套教学管理的标准流程;同时注重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
“十二五”期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立足于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达到省内同等院校领先水平,通信工程学科达到省内同等院校较好水平” 。力争在2015年形成一套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和软件工程方向)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有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和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体系,力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省级品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学科,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力争建成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省级工程实训中心。为了实现这一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规划,特制订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一、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措施学科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离不开一定的组织保障。要求实施“一把手工程”,学院党政领导亲自挂帅,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建设,协调管理学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学科方向建设实施学科带头人的责任人制度,按学科方向进行立项管理,项目负责人与学院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计划的落实和实施。(二)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按照学科、专业发展要求,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稳定人才,逐步形成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机制;通过培养和引进,实现师资队伍结构调整,优化学历、职称结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在人才引进时,注重不同学科、不同学科方向的选择,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察;对于青年教师,鼓励其报考博士,这样既可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同时可以提高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打造高质量的学术团队。(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学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设备的投入,在学校资金非常困难的前提下,学院将通过校企联合、项目合作、大项目的申报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学、科研基本条件建设。合理利用现有的师资资源、设备资源以及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外资源,确保学科建设的资源需求。(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加强老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建设,为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六)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科研上水平。建立完善的科研奖励和成果公示制度,鼓励和督促教师重视科研,加大奖励力度,特别是对国家级项目、重大横向课题、创新团队、省部级获奖、高质量的论文等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教师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面向生产实际开展科研。(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管理队伍建设。学院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力争形成一套教学管理的标准流程;同时注重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
二、学科建设分年度实施计划●2011年度:进一步凝练和优化学科研究方向,集结和充实每个方向上的研究团队,完善方向研究目标和计划;●2012年度:重点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系统结构与集成、网络和信息安全三个学科方向,构建三个方向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平台,通过培养和引进博士、教授,形成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或改造完成物联网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网络及集成实验室;进一步在智能识别技术、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等学科方向上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尝试校企俄合作的新模式;●2013年度:通过争取校内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重点建设“物联网技术中心”和“软件工程实训基地”,构建省级工程示范中心的平台;继续加强物联网应用技术、系统结构与集成、网络和信息安全三个学科方向上的建设,并争取在国家级项目上的突破;在智能识别技术、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等学科方向,通过与相关企业联合申报省部级科技创新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争取在省部级科研奖励上有突破;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机制;●2014年度:集中力量做好申报省级工程示范中心的工作;做好申报湖北省重点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各项准备工作;●2015年度:完成申报湖北省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各项工作。
一、工作总结
1.凝练和优化学科研究方向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2011 -2015)》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2011年学科建设的重点就是“进一步凝练和优化学科研究方向,集结和充实每个方向上的研究团队,完善方向研究目标和计划”。依据该实施计划的要求,学院通过广泛调研和讨论,并听取学院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意见,确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形成“移动计算与智能优化”、“系统结构与集成”、“网络与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智能识别与人机交互”以及“传感器网络及应用”等6个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并确定了每一个学科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主要的学术骨干,要求以学术带头人为龙头,确定每一个学科方向具体详细的研究目标和计划。具体为:移动计算与智能优化:本学科方向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计算理论为基础,以无线移动Ad 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以及各种智能优化方法在网络路由协议和算法中的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系统结构与集成:本研究方向针对面向过程的“多机”与“多处理机”系统设计与实现方面进行序列应用研究。网络与信息安全:本方向主要研究下一代互联网、互联网体系结构、路由与交换技术、服务质量控制机制、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高性能网络设备、网络测试(量)与性能评价等。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嵌入式系统的集成开发环境、计算机工程方法、编程语言等软件方面内容;是一种软、硬件相结合并且所涉及的软、硬件有密切相关的研究,特别注重实际应用的研究。智能识别与人机交互: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感知模型、人体多感知模式识别(语音识别、手写识别、姿势识别、表情识别、眼动跟踪)、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触觉感知与表示、多模态通道信息融合、高性能视觉和听觉处理平台、并行的非精确的数据模型的建立等人与计算机之间交流信息的智能系统与接口技术。传感器网络及应用:本学科方向主要以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通信协议和设计与实现为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及实现技术。2.硕士点建设工作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别依托数学、光学工程一级学科成功进行了“信息计算与智能系统”、“网络与光通信技术”两个硕士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并获得批准。2011年重点工作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教研厅[2010]1号)、《关于做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1]12号)要求,进行了“信息计算与智能系统”和“网络与光通信技术”两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撰写《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论证方案》,并聘请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7位专家对论证方案进行了评议,完成了的论证方案、备案表、评议意见表等要求的材料汇总工作。2011年硕士点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工作就是制定和完善了“信息计算与智能系统”和“网络与光通信技术”两个硕士授权点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招生考试要求等工作。
3.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申报工作为了实现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突破,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达到三项以上等既定目标,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厅的各级科研项目,其中组织申报并受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申报并受理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申报并受理湖北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横向项目的立项工作,截至目前2011年度共计横向项目立项6项。
4.2011年的科研成果2011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共36篇,其中三大检索共收录13篇(其中SCI 2篇,EI 11篇)。全院教师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11年度科研立项共10项,并获省科研成果奖1项,黄石市科研成果奖2项,通过达到国际领先项目鉴定1项,基于802.15.4协议的PLC无线通信系统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科研经费总量达二十万余元。
5.学术交流工作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学术交流活动,学院11人次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邀请省内专家和企业专家成功组织了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研讨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还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到武汉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参加物联网专业建设研讨活动。
6.学科平台建设和基地建设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学科平台建设和基地建设工作。除了加强电子信息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计算机网络应用研究所等三个研究所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常规建设管理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契机,加强了物联网中心、北大软件工程实训中心等校企联合项目建设的力度。物联网中心与科威公司密切合作,多项科研合作项目在进行中;北大软件公司还委派技术骨干来学院对北大软件工程实训中心相关老师和学生进行企业培训指导,帮助学院教师及时掌握最新开发平台及相关信息,同时还为学院带来横向开发项目。
7.学科队伍建设情况2011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教授人数增加3人,副教授人数增加2人。到目前为止,全院共有专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7人,高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2%,具有高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2.3%。他们已经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目前已经形成了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有明显改进,学院的人力资本存量已经较为丰富,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1、与全国及全省同行的比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成为一门基础技术学科,在全国740所本科高校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普通本科办学点已有700多个;其中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有7所,拥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高校有12所,其中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拥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在湖北省所有本科院校中,都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省属高校中武汉科技大学、三峡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学科,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省属高校有: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有湖北大学和武汉工业学院。湖北师范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与省内其它高校相比,存在没有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领军人物、学科研究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和优化、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没有获得突破、国家级项目和课题没有获得突破、具有影响的高级别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的论文数量不多等不足之处。
2、存在的问题:①利用硬件和人才条件服务于地方经济尚需进一步加强。②学术队伍整体实力相对薄弱,职称、学历层次还有待提高;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总体偏低,还没有形成较有实力的学术骨干群,学术梯队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③高水平研究项目、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明显偏少,缺乏重要的科研成果获。3.拟采取的改进措施①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努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②进一步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建设,营造有利于引进优秀人才和使优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鼓励年轻教师出国访问、参加重点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开放实验室科研项目合作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建设一支学术活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③进一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改善学科工作条件。④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使科研上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⑤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研讨班,加强与其它院校的科研交流活动。邀请校外学者来学院讲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科意识。⑥围绕黄石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突出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促进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研究的推广。⑦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做好新专业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形成本-硕完整的学科链和培养体系。